在我過去承接的眾多委託案件中,「被匿名攻擊」幾乎是最常見的一種情境。無論是在 Dcard、PTT、社群網站,還是公司 Google 評論頁上,許多人以為只要不使用真實姓名、開個小號,甚至透過 VPN 發文,就能隱身網路世界。
技術諮詢請聯絡Telegram:@HackPulse_Central
但實際上,在資安領域與 OSINT(開放源情報)操作中,「匿名」從來不是絕對安全的屏障,而是假象。
大多數人對匿名的誤解來自以下幾點:
.以為用假名註冊帳號就不會被追蹤
.認為使用 VPN/代理就能隱匿 IP
.忽略自己在其他平台留下的蛛絲馬跡
然而,在資安技術領域,我們通常透過以下方法追查匿名行為者:
.使用語言模式(Language Fingerprinting)比對習慣用詞、句構、錯字習性
.比對時間行為(使用者發文時間區間)與特定事件關聯性
.分析貼文結構、使用裝置型號/UA(User-Agent)特徵組合,重建使用者「網路指紋」
.假帳號往往為了「鋪陳可信度」會在多平台或相同平台中使用相似的暱稱、頭像、喜好與關注對象
.使用自動化腳本(如 Recon-ng、SpiderFoot)爬取與關聯帳號,建構社交圖譜
.搭配公開資料(IG、Twitter、Telegram 等)進行圖像反查(Reverse Image Search)與暱稱聚合比對
.在特定平台如論壇(PTT、Mobile01、Dcard)或網站(留言板)中,有些情況會因為平台設計而保留登入紀錄、發文 IP 或 UA 資訊(某些為管理員可見)
.若帳號存在非法或違規行為,平台管理方配合司法單位時會交出其 IP、使用設備等資訊
.我方可進一步運用 IP Geolocation API、Tor/VPN 篩選模型辨識其設備與連線來源特徵
.若匿名者反覆互動或發文,我方可透過誘導性回應測試其語氣偏好、價值觀與操作邏輯
.在某些案件中,使用「誘餌帳號」引誘對方與指定連結互動,進而觸發瀏覽器 fingerprint 收集工具(如 canvas fingerprint、JS 資料點)以建立設備模型
.對所有惡意留言進行語意分析、話題聚類、異常情緒辨識
.偵測是否有多帳號共用語言模型或結構特徵(可能為同人操控)
.蒐集留言者帳號公開資訊、發文紀錄、互動對象與回文時間點
.若平台具備搜尋與連結功能,則可追溯其歷史互動資料(如 Dcard 使用者留言歷史)
.透過開源工具或自建資料庫比對使用者留下的各種線索(如使用圖片、提及地點、特定時間活動)
.若平台無保護措施,可配合合法抓包工具分析其請求封包 headers 中的設備資訊(僅限在合法範圍)
.將前述蒐集到的資料與已知目標或嫌疑對象比對,例如比對社群平台上個人資料
.使用臉書廣告、IG 推播測試等方式,精準定位其可能身份(屬進階行銷式 OSINT 作法)
匿名追蹤並非為了報復,而是為了保障名譽、防止網路傷害擴大、蒐集法律證據。
.所有操作必須在法律與平台規則許可範圍內進行
.對於觸法內容,將製作證據保全(如 IP 紀錄、畫面截圖、封包紀錄等)供律師提告使用
.絕不濫用技術於非法用途,如非法入侵平台伺服器、破解帳號密碼等
匿名留言與假帳號操作固然普遍,但在真正的技術層面,它們並不像外界以為的「查不到」、「無跡可尋」。
我的任務,就是將這些隱藏在數位世界中的攻擊者抽絲剝繭找出來,提供客戶能使用的證據與刪除策略,還原真相、止損聲譽。